top of page
搜尋

如何选择合适的拍摄规格?

  • 作家相片: 坂本ユウスケ
    坂本ユウスケ
  • 2024年9月13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本文作为手机摄影概念入门说明,透过给热爱使用手机拍摄的摄影爱好者说明当前手机的热门概念和参数的意义,使得新手入门者也可以快速掌握自己大几千购买的影像旗舰所搭载的功能,最大化活用工具,提升成片的水平和效果。


阅读视频的参数


当我们从电脑上打开一个视频,可以了解到一个视频的参数由以下组成


简化的视频生产和消费步骤


在深入探讨各种参数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数字摄影的基本步骤。与传统的模拟摄影不同,数字摄影将光线信息转换为数字数据:

  1. 光线通过镜头进入手机

  2. 传感器捕捉光线信息

  3. 处理器将光线信息转换为数字数据

  4. 数据被压缩并存储为图像或视频文件

  5. 通过手机芯片解码在支持的屏幕上显示

这个过程中涉及多个因素,如分辨率、帧率、码率等,它们共同决定了最终影像的质量。


影响画面精细度:分辨率、像素密度、距离


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图像或视频包含的像素数量,单位是像素。通常用"宽 x 高"来表示,如4000 x 3000。常见的分辨率有:

  • 720p (1280 x 720)

  • 1080p (1920 x 1080)

  • 4K (3840 x 2160)

  • 8K (7680 x 4320)


通常理解下,拍摄视频的分辨率越高越好。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尤其在放大或细节丰富的场景下,高分辨率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像素密度和距离


为什么相同的视频在手机上播放比电脑上更清晰?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概念,称之为像素密度 PPI (Pixels Per Inch):

  1. 定义:每英寸包含的像素数量。

  2. 主要用于:描述数字显示设备(如手机屏幕、电脑显示器)的像素密度。

  3. 计算方法:将设备的分辨率(宽度或高度的像素数)除以屏幕的物理尺寸(英寸)。

  4. 影响:直接影响屏幕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腻程度。PPI 越高,图像越清晰。


因而我们知道,不是低像素不够用,而是需要和屏幕对应起来,需要一个较高的像素密度。


为了完成从拍摄到收看的闭环,针对观看的画面的精细度我们还需要引入距离这个概念。距离越近,我们需要更高的像素密度才能满足相同细节的展示。


针对此我提供了一个demo可以通过滑条的展示距离和像素密度如何影响我们查看画面的素材的:https://claude.site/artifacts/68db9b9c-c782-40eb-9564-70fd8517abd8



合适的分辨率与Retina概念


Retina屏幕是苹果公司在2010年推出的一个营销术语,用于描述具有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屏。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在正常观看距离下,人眼无法分辨出单个像素,从而呈现出极其细腻和清晰的图像。


定义和原理:

  • "Retina"是视网膜的意思,暗示这种显示技术能够匹配人眼的分辨能力。

  • 基于人眼视觉生理学原理,在一定观看距离下,超过某个像素密度阈值后,人眼就无法分辨单个像素。

  • 这个阈值因设备类型和典型观看距离而异。例如,手机通常需要更高的PPI,因为观看距离较近。


像素密度标准:

  • iPhone 4(首款Retina屏幕设备):326 PPI

  • iPad(第3代):264 PPI

  • MacBook Pro:220 PPI

  • 这些数值并非固定不变,随着技术发展,某些设备的PPI已经远超这些初始标准。


计算方法:

  • 苹果考虑了设备的典型观看距离和人眼视力(假设为20/20视力)。

  • 例如,对于手机(假设观看距离约10-12英寸),大约300 PPI就可以达到Retina级别。

  • 而对于笔记本电脑(观看距离约20-24英寸),220 PPI左右就足够了。


如果将该像素密度计量套用到当前的手机产品。推荐分辨率大概为

  • 智能手机(6 英寸): 建议分辨率:约 1920 x 1080 (1080p)

  • 平板电脑(13 英寸): 建议分辨率:约 3360 x 1890

  • 电脑显示器(27 英寸): 建议分辨率:约 5830 x 3280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果您的视频创作主要播放的介质为手机,则1080P的分辨率也够用。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画面质量和平台展示,则拍摄4K素材是提升画面精细度的不二法门。



帧率

帧率指的是视频每秒显示的图像数量, 就像翻页书一样,翻页的速度越快,动画里的小人越栩栩如生。单位是 fps (frames per second)。常见的帧率有:

  • 24fps: 电影标准

  • 30fps: 传统电视标准

  • 60fps: 流畅的动作表现

  • 120fps 及以上: 超高帧率,可实现慢动作效果


高帧率可以呈现更流畅的动作,特别适合拍摄运动画面。超高帧率则允许在后期制作中实现高质量的慢动作效果,而不会出现明显的卡顿。


一般我们会将电影标准视为人眼观看的流畅底线标准,因而在进行拍摄和后期回放的时候,播放的帧率最好不要低于24fps。播放帧率= 拍摄帧率*播放速度。摄影爱好者可以基于您常使用的拍摄和回放技巧进行拍摄帧率的选择。


对于新手而言,60fps是一个不会绝佳的帧率,可以保证动画的流畅,也有慢放的空间。



码率与编码格式


什么是码率?


想象你正在用水管给水桶装水。视频码率就像水管的粗细:

  • 粗水管 = 高码率:能快速输送大量水(数据)= 更好的画质,但文件更大

  • 细水管 = 低码率:每秒输送的水(数据)较少 = 画质可能下降,但文件更小


码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 Mbps (兆比特每秒)为单位。简单来说,码率越高,视频质量越好,但文件体积也越大。


那么我们会感到疑问,刚刚不是说分辨率和像素密度才是影响画面精细度的关键吗?这个码率和分辨率到底有什么区别?


想象一下,如果视频是一幅画:

  • 分辨率就是这幅画的大小

  • 码率则决定了用于绘制这幅画的颜料数量和质量


分辨率、码率和画面清晰度的关系:


  1. 分辨率的作用

    1. 决定了画面的精细程度

    2. 高分辨率 = 更多像素 = 潜在的更清晰画面


  2. 码率的作用

    1. 决定了每个像素的信息量

    2. 高码率 = 更多数据 = 每个像素可以更精确


  3. 平衡的重要性

    1. 高分辨率配低码率:画面可能显得"压缩",出现马赛克或模糊

    2. 低分辨率配高码率:画面清晰但缺乏细节,可能浪费带宽

    3. 理想情况:分辨率和码率相匹配,达到最佳画质和效率


理解分辨率和码率的实际例子:


想象两个相同大小的拼图:

  1. 1080p视频(1920x1080):拼图有约200万块小片

  2. 4K视频(3840x2160):拼图有约830万块小片

  3. 如果用相同的码率(相当于相同数量的颜料):

    • 1080p视频的每块拼图能得到更多"颜料",看起来可能更精细

    • 4K视频每块拼图分到的"颜料"较少,可能显得不够清晰


这就是为什么4K视频通常需要更高的码率来保证画质。


什么是编码方式?


让我们继续使用水桶装水的比喻来说明码率和编码方式。在这个视频拍摄中:

  • 水 = 视频数据

  • 水桶 = 视频文件

  • 水管 = 码率

  • 装水方式 = 编码格式


现在,让我们看看主流的"装水方式"(编码格式)如何影响我们装满水桶(创建视频文件)的过程:


SDR 与 HDR


有些用户可能会疑问,我买的手机声称可以有1500nits亮度,我直接调高亮度不就好了,为什么需要HDR视频呢?

HDR不仅仅是高亮度:

  • 一般荧幕会锁定一部分更高的亮度范围给HDR内容消费。

  • HDR(高动态范围)不仅涉及高亮度,还包括更宽的色域和更深的黑色。

  • 一般的视频调高亮度会让暗部也同时变亮。


动态范围的重要性:

  • HDR允许在同一画面中同时呈现非常明亮和非常暗的细节。

  • 普通视频+高亮度无法实现这种动态范围。


色彩精度:

  • HDR视频使用更宽的色域(如P3或Rec.2020),可以呈现更丰富、更准确的颜色。

  • 简单调高亮度不会扩展色域。



常见的HDR视频标准


HDR10与杜比视界的主要区别有三个。


其一是色深方面杜比视界支持12bit,HDR10支持10bit。色深越高,所支持的色彩就更多。


其二是亮度方面,HDR10支持最高为1000nits,而杜比视界支持1000nits至10000nits,亮度的巨大差异,使得对比度也会进一步拉大,也就是说,观看杜比视界视频时能看清的微小细节,观看HDR10视频时未必能看到。


其三是杜比视界支持“场景动态元数据”,这点可以说是杜比视界的显著优势。HDR10采用静态数据处理方式,也就是在处理和转换整部视频或段落视频视频时,采用统一的全局数据,统一输出优化后的效果;而杜比视界采用动态元数据方式,将颜色和亮度信息“实时”整合在动态视频流当中,可以根据实时场景随时调整相关颜色和亮度信息,更准确地还原视频的本来面目,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但是HDR10支持的平台更多。


iPhone拍摄的杜比视界和Prores HDR


LOG模式(灰片)


什么是LOG模式?


  • 宽动态范围:LOG模式(Logarithmic Gamma Curve)是一种对图像亮度进行压缩的曲线处理方法,它可以捕捉场景中高亮和阴影部分的更多细节。通常情况下,相机在拍摄时会将图像处理成最终的成片,但LOG模式会将图像压缩成一种更平坦的、看起来对比度较低的图像。

  • 灰片外观:由于LOG模式压缩了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拍摄出来的原始图像看起来会很灰,缺乏生动的颜色和对比度。这就是所谓的“灰片”。


LOG模式拍摄灰片的好处:


  1. 更大的后期处理空间:LOG模式保留了更多的图像信息,特别是在高光和阴影部分,这使得后期处理时可以有更大的调整空间。你可以在后期根据需要进行色彩分级、调整对比度和饱和度,从而达到更符合创意需求的效果。


  2. 防止曝光过度:由于LOG模式压缩了高光部分,可以有效防止在高光部分的曝光过度。这对在强烈光照或高对比度场景中拍摄非常有用。


  3. 更丰富的色彩信息:LOG模式保留了更多的色彩信息,这意味着在后期处理时可以更精确地调整和恢复色彩,从而获得更丰富和准确的颜色。


  4. 专业制作的首选:对于需要在后期制作中进行大量色彩分级和调整的专业制作,如电影、广告和高端视频制作,LOG模式是首选,因为它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

 
 
 

Comments


 © ACES 2018-2024 by Sakamoto Yuusuke. 

bottom of page